快时尚品牌UR付费会员制、五一假期消费观察、中国服装市场单价低的成因与提升空间等冷芸时尚圈周报228
2025-05-16 05:27:22
前言:快时尚品牌UR近期推出了新品牌“OF”,主打99元/年会员专享价,基础款价格直逼优衣库。这种“抄山姆作业”的商业模式引发了广泛讨论:付费会员能否提升复购率、锁客?五年前H&M曾尝试类似模式但反响平平,那么UR的“平替经济”能否再造增长曲线?本文将通过群友们的讨论,深入探讨这一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潜在影响。
年入60亿的快时尚品牌UR推出新品牌“OF”,主打99元/年会员专享价,39元裙子、9元袜子,基础款价格直逼优衣库。这波“抄山姆作业”能否在服装领域成立?付费会员真的能提升复购、锁客吗?五年前H&M试过类似模式但反响平平,这次FMG集团又能否借“平替经济”再造增长曲线?#大家来聊聊你会为快时尚品牌付会员费吗?如果你是品牌方会想尝试这种“先交钱再逛”的新商业模式吗?
在这些平台上可以买很多品类的产品,但是只是为了买一个品牌的服装而充值,这值得不?如果只是为了便宜和平替,那么即使不充值,也总有商家卖的更便宜有没有?所以大家有没有觉得低价格服饰品牌 做付费会员制的逻辑不太成立?
所以还是得消费者有这个需求。如果ur的这个做法是基于他们做了大量的消费者调查,获得的一定比例的消费者需求共识,那他们做这个会员付费体系就可能能成立。
看来这也是一个品牌运营实验样本,我们拭目以待,一年后咱们再一起聊聊这个品牌。
总结:快时尚品牌UR推出付费会员制的尝试,既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次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探索。会员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品牌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价值来吸引消费者付费。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愿意支付会员费,取决于品牌能否提供超出价格的额外价值,如独家折扣、优质服务或独特的购物体验。对于品牌方而言,会员制不仅是一种营销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客户忠诚度和复购率的有效策略。未来一年,UR的会员制模式将为行业提供一个重要的运营样本,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探讨。
前言:五一假期刚刚结束,这个小长假不仅是人们放松和出行的时机,也是观察消费市场活力的重要窗口。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消费市场逐渐复苏,不同地区的商业店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本文将通过群友们的分享,探讨五一假期期间各地消费市场的表现以及不同商业地段的差异化特征。
深圳、广州这边明显感觉今年五一商场客流大了一些。存量业绩对比同期上升在10%左右。感觉去年很多人出国旅游了,今年内钱包紧张就不出去了,留在国内。
我感觉是深圳的旅游属性宣传出去了。以前深圳到假期都像空城,今年哪哪都是人。
我们有一些门店今年五一期间比去年销售额高,这几个月也略好,感觉有点回暖。
总结:五一假期期间,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出回暖的迹象。不同商业地段的表现各有差异,旅游热点区域的店铺受益于游客的增加,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深圳和广州的商场客流和业绩均有显著提升,而厦门老城区的游客型店铺虽然在假期整体表现不错,但单日客流波动较大。这表明,旅游宣传和市场推广对提升消费活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更多人选择在国内旅游和消费,这为国内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商家可以进一步优化店铺位置和产品定位,结合旅游热点区域的优势,提升消费体验,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
前言: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人购买服装的单价仅为6.79美元,低于印度、埃及和越南等服装生产国。这一数据引发了对国内服装市场的深入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服装单价如此之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国内服装市场是否真的有提升单价的空间?本文将通过群友们的讨论,探讨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行业变革。
给大家看一组数据。数据来源:欧睿咨询。全球人均消费的服装产品单价,中国人买衣服单价是6.79美元。比印度、埃及、越南都低。
理论上埃及和越南也是服装生产国。而且同样的国际品牌,中国的零售价格更高。
所以我们数据偏低,应该不仅仅只是因为我们的产品生产价格低,或者零售价格更低,而是民众消费本身还比较低。这也一定角度说明为什么拼多多和直播会成功。
也就是说。单单提高单价,国内服装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品质和审美都要配得上这个价格。这组数据有让各位感觉意外的吗?
做品牌和销售渠道多了,就更多产品拿出来卖,不像以前。但中国的生产效率确实厉害。东南亚做的面料就算有人工工资绝对优势都比中国贵。有些公司还发现东南亚生产的产品虽然人工便宜但是最终采购价格比我们高。
服装价格高可以体现在设计,裁剪,版型,面料,定价最终是考验品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溢价能力。但是无法理解一些市面上的设计师品牌/潮牌随便一件普通面料的套头印刷T标价999甚至要过千。
国内很多服装品牌都太心急赚钱了,导致现在逛商场会发现很多女装品牌不看名字都像平替the row,失去了品牌自身的dna。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既然大家的衣服款式看起来都差不多,那当然选性价比高的。
这组数据是2017和2018年的?我觉得这几年单价可能会越来越低而不是高。中国的直播电商,pdd崛起,全网比价,全网最低价,平替等概念慢慢变成了主流。美国由于temu, shein的流行,近年来单价应该也会越来越低,所以造成了今年取消小额免税。
现在从我们生产的角度来讲好的品牌还好,还能有点利润,那种跑量的品牌,如果如他所说的面料和要求的做工质量,亏钱都做不出来。这两年明显感觉到 比我们更早的一批有经验的制造商,正在及时止损的退出服装制造业。
如果真是如此,那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售价不能提高,成本在提升,那么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效率。以前靠的是拼廉价劳动力,现在不行了。但是不等于无解。提高效率就是解决方案。
但提高效率要靠高效及科学的管理,以及更高端的人才。真正的良币,短暂会受影响,但长期并不如此。
Shane-上海-服装工作室:没有个5-10年估计,看不出效果。现在还在挣扎种。
”卷“就是因为大家在同质化嘛。你要独辟蹊径,怎么会卷?当然,独辟蹊径又是有门槛的。如果从1980年代开始看,其实这个规律一直存在的。
现在品牌整体年轻化,沟通成本越来越高没有个1~2季的踩坑试水,新品牌的设计师和老板还不能好好的谈合作。
另一个客户 去年找了个上海的供应链,订单发往内地去,做了大半年,实在受不了了,问题很多,今年又回上海做了。
这个倒是真的。现在即使欧洲美国设计师也会考虑在本地附近找供应链。主要就是像中国的价格也不便宜了。最主要便于管理。小订单就近做挺好的。
以前国内小的工厂,不说全部,但是还是一大部分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开的,或者工人占多一些。
我前天去超市购物的时候也在吐槽这个,怎么这些吃的喝的越来越贵,衣服鞋子却越卖越便宜。
所以以前哪怕是外贸小品牌,只要找得到中国的工厂,哪怕再小,大概率能碰到个负责的老板,或者又经验的工人。现在不一样了,这部分人都退出去了。剩下的很多都是做电商单,做过几年缝纫就自己买缝纫机接单的。所以小订单就更容易出问题了,我现在一大半精力在做自己品牌生产端这边对甲方提供服务 是越来越觉得没劲了,目前也不愿意再投资这块。
没有YQ前是有这个计划的,YQ以后就缩小规模了,现在观望一段时间再说。这个体量的订单,不大会放上海做了,知道一些做精品的大牌子的工厂,但是面对付款方式和价格 我觉得还是不要冒这个险比较好。
那是自然,我们线下合作的店铺 倒是做的蛮好的,我们自己品牌也在走出去。这头好了,对供应链那边就更不大积极了,观望观望再说。破圈好有趣以前一直扎在供应链里前阵子发了个笔记,火了认识了很多穿搭博主,原来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跟几位合作的很愉快。做生产做久了,真该换换环境。
好意外,期待后面国内高客单价的服装能够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到逼国内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
再结合6亿人(包括没收入的老人孩子?)收入低于1000元?实际上整体的消费能力很低。没条件消费。不是单价还有提升空间。各种品牌,价格几百元的品质一般。稍微好一点单价都上千几千元。直到前几天刷到“价格1千-2千的拉夫劳伦都是谁在穿?”我才意识到商场里的服饰价格偏高了,就是品质可能与价格不匹配。
美国23-24年消费市场规模为18.6万亿美元(占全球34.9%),人均消费5.47万美元,消费占GDP比例达68%。中国同期消费市场规模为6.9万亿美元,人均消费4713美元,消费占GDP比例38%,人均消费是美国的11.6分之1。
人均GDP也差的比较多,所以等我们人均GDP再往上涨,所以我们的消费增长空间还很大。
尽管国家已经很努力在宏观经济调控,但近些年不利因素很多,经济发展缓慢和民众消费信心不足,短期内难以有很大改观。
是的。信心恢复确实要时间。好消息是,我问了多个同行,大家都觉得消费在复苏。从今年3月开始。
是的。不过,通常来说,消费开始复苏后,就业会改善。我最近也做了招聘。我的感受是,就业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年轻人对工作的挑剔比较多。比如薪资要高,但又不能太累,还不能太远,应届毕业生又不想去外地工作。这些都是因素。
我本身有一家纺织品公司,计划筹备服装品牌,现阶段主要是组建基本的创始团队。现在社会已经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创业的时代了,没有完备的商业计划和各种专业能力集合的创始团队,想都不要想,还不如把我这点布料生意做做好。
形式不限,主要是认同我的品牌理念认可理念,有相同的愿景,才能共事,也才能成事。
总结:中国服装市场的单价偏低,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产品过剩、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能力有限以及直播电商的崛起等。尽管如此,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品牌需要在提升品质和审美水平的同时,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以应对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的挑战。此外,随着人均GDP的提升和消费市场的复苏,国内服装市场的单价有望逐步提升。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将继续进行,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提升品牌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前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时尚品牌正以独特的方式走向世界。从内蒙古的羊绒品牌沙涓到新加坡的Love, Bonito,从新兴的滑雪品牌Vector到瑜伽品牌Ju Active,这些品牌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将通过冷芸博士的分享,探讨这些品牌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策略、挑战与启示,以及中国时尚行业在品牌建设和论坛组织方面的标杆实践。
沙涓,一个已经将自己的品牌拓展到全球45个国家的来自中国内蒙古的羊绒品牌。通过品牌带动蒙古、西藏非遗传人。已经进入Le Bon Marche,这个是全世界第一家百货商场。从成衣到地毯家装纺织品都有。在我看来,沙涓也是一家社会企业。
Love, Bonito,一个来自新加坡的品牌。已经在全球6个国家拓展了市场。我很好奇为啥他们的logo里有个逗号,因为一般logo不会包括标点符号。原来这里还有个美丽的故事。Bonito是西班牙语里的love。他们原本想用西班牙语来注册商标,结果发现已经有人注册,购买商标就要花去3万美元。所以他们就混合了英文love。
逗号的意思就是像写情书。因为写情书的时候,会写“my love,”Dione回答了一个网友问题。我觉得也是很好的问题。就是他们全球化过程中他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她说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他们是一个来自于新加坡的品牌。作为新加坡品牌,他们没有好像中国,美国,欧洲品牌那样庞大的本土市场做支撑。
即使是东南亚市场,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市场。每个国家都民族很多,文化不同,对产品需求在细节上都有很多不同。产品在尺寸,版型,设计上要做调整。是否会来中国市场?我觉得她的回答也很好。她说以目前中国市场的竞争情况,他们可能优先考虑和东南亚气候更接近的中东市场。大家气候都比较单一,气候炎热,在服装需求共性更趋同。她的分享对于想出海的企业有所启发。
在大家都觉得没机会的时候,昨天到今天又发现了一些不为人所知但在快速成长的新兴品牌。比如新晋滑雪品牌Vector,还有今天这个Ju Active。去年4月才创业,却开店40加,其中1/3自营,2/3联营。
他的创业动机是滑雪骨折,医生让他练瑜伽来恢复。他发现虽然瑜伽服看似很卷,但主要卷在电商,于是他选择了反其道而行,做了线下。再次说明,顺势而为但不随波逐流多么重要。另外一个点,很多新生品牌都是所谓的“外行”来做的。他们不懂产品,不懂供应链,但他们是用户,深刻理解用户痛点。所以谁说外行不能破圈呢?
曾在《中国企业家》、36氪、虎嗅,现今在钛媒体做消费板块主编的房煜先生分享了有趣的观察。关于“现实中的消费者”和“理想的消费者。品牌需要轻量化,且形成“公共人格”。公共人格的定义是“理想的造梦者(解决难以实现的梦想问题)+现实的陪伴者(解决孤独)”。非常有深度的分享。
密扇冯光总分享密扇是怎么打造中国文化IP。每一个文化IP输出背后,都是长时间的文献调研,文献解决不了的,再找专家学者比如故宫老专家解决。这种态度,怎是一般网红品牌电商品牌所能比的?
我们也很荣幸邀请到了消费品领域的专家,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石俊娜女士来做分享。麦肯锡每年都会和Business of Fashion合作,通过深度调研发布时尚行业洞察与报告。今天看了他们的数据,有几个数据让我也很意外。一个是三线人均消费客单价是500+,居然超过了一线+。其次是18-25岁的消费客单价600+,居然超过了中年人400+。大家有没有从中发现商机?
“价值观”听上去很抽象。似乎也和商业没关系。很多人觉得卖货就是商业。而其实所谓的做品牌,做的就是价值观输出。其次,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真的博大精深。我特别高兴看到那么多品牌在演绎中国文化,但他们都演绎得各有风情。
再和大家分享下论坛的组织。这才是中国时尚行业的标杆论坛!我参加过很多论坛。这是我第一次和一个论坛深度合作。从嘉宾邀请,到一些职场礼仪的细节,还有论坛运营的细节,我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说实话我是这次才知道灵硕是全国最大的展会供应商。从内容,到展会招募和搭建,他们全程都做。他们去年来找我合作的时候,我就提了几条建议。我希望要么别做,要么就做个真正有标杆意义的论坛。因为现在很多论坛已经沦为了广告商赞助商会议。
“请问差旅费是谁支付?按什么标准?”所以这次我发出邀请的嘉宾,我都代主办方澄清差旅费标准。
嘉宾都不缺钱支付差旅费。但这背后是诚意和商务礼节问题。还有一个礼节性问题是邀请话术。虽然我们都会做话术模板,但在邀请的时候,还是应该结合个人背景做针对性的邀请,让嘉宾觉得你是因为嘉宾的独特背景才邀请了对方,而不是拿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话术去邀请所有人。灵硕的小伙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们认真研究了每个嘉宾的背景和擅长,针对每个人的擅长发出了特定的邀请和演讲主题的建议,诚意十足。
10个至少有9个都是拖堂的。观众听累了,提前离场,轮到最后演讲的嘉宾,观众席几乎都空了。所以我再三和主办方强调务必守时,不要拖堂。今天每个嘉宾都很守时,没有一个拖堂。
898的价格销售了近400张门票。我今天特意观察了,因为我们很准时开始,所以观众也很准时就入座。不像很多论坛刚开始,观众才稀稀拉拉进入。以及直到最后一场,观众席几乎还是满座。这再次证明了用心做好内容,做好细节,自然会吸引自己的目标客群。不要去pk同质化的市场!更不要去拼价!用心做好内容,用心做好产品,你自然就会吸引对的人!总结:中国时尚品牌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独特的定位、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沙涓、Love, Bonito、Vector和Ju Active等品牌的成功,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同时,中国时尚行业的标杆论坛通过用心的内容和细节,展现了行业的高水平和专业性。这些实践表明,品牌建设不仅仅是产品销售,更是价值观的输出和文化的传承。只有通过真诚的热爱和脚踏实地的践行,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尊重。